企業(yè)大全
2011-05-07 10:37:53 中國鞋網(wǎng) wvsf.cn 【來源:站西】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在人生禮儀中,對穿也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慣例,有些也成為禮儀的規(guī)范,如滿月為嬰兒送鞋;婚宴時必穿婚鞋;壽誕為壽翁送福字眼;喪葬時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
下定送鞋履
在中國婚禮中,更是充當比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為了表示男女有別,男的為乾,女的為坤,因此,被稱作“坤鞋”。結(jié)婚是人生的大事。漢代婦女出嫁時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畫,并以五彩絲帶系之,以示吉祥。(見《后漢書?五行志》)在南朝時,凡娶婦之家,在下聘禮時,須先下絲新鞋一雙為禮。(見《中華古今注》)是古時鞋的計算單位。
清代光緒年間,在寧波、鄞縣一帶,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鞋履之習(xí)俗。當?shù)鼗樗,先派媒人在男女兩家傳訊請示,如果?jīng)過卜吉,談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禮,謂之“送日子貼”。這時,女家要派人請男家曾祖母、祖母鞋式。由女家根本大小長短式樣,精心制作。到下定時,男家備簪珥、釵釧、絲帛及牲畜、酒餅等送往女家。女家舉行酒宴款待,回貼時,在答禮中除其他禮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錦膝蔽、繡袋五串置回篋中。帶回男家,以表未來媳婦孝敬之心。
贈鞋顯女紅
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新娘嫁妝中必備之物。在陜西商洛一帶,在未出嫁前,要親自動手給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員每人做一雙做。成婚日在結(jié)婚儀式結(jié)束后,新娘必須當場將自己做的鞋分別給男家每一個人,得鞋者當場試穿,并加以評論。做鞋,除顯示姑娘的女紅手藝外,還在于表明自己過門后能夠尊老愛幼,與全家和睦相處。
在壯族中,還有一種有趣的“篩鞋”婚俗。青年結(jié)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眾姐妹,稱為“送親”!鞍萏谩焙,由送親者唱“十說歌”。爾后,主人家在正廳里擺開筵席,舉行“敬茶”、“敬酒”儀式。以后送親人起身告辭,這時,一個男后生捧出竹篩,來到席上“篩鞋”。送親人先要推托謙讓,最后才把隨身還的禮鞋獻到米篩中來,表示禮輕意重,作為留念。男方收到禮鞋后,把紅紙封包放在米篩里,邊旋著篩子,邊遞到送親人面前,嘴里還唱著答謝歌。送親人收下封包,才行為別。
在舉行婚儀中,新娘除鳳冠、霞帔外,還須穿著色彩勻艷的婚鞋。一般是鞋面為粉紅或大紅色。鞋尖處還著雙喜圖案或牡丹之類花卉的象征吉祥的花樣,以圖吉利。
如在閩南,新娘出嫁時必須穿繡鞋。舊時女人從小纏小足,新娘兩腳須用白布從腳趾裹至小腿,再用一條約半尺長用五色線繡有花邊的布連腳裹上。腳上穿一雙紅繡鞋,鞋面繡有龜鹿等圖紋,表示婚后能福祿壽齊全。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請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區(qū),新娘上轎前做人上轎鞋是一項求吉活動。“上轎鞋”是新娘上轎時穿的紅綠布鞋幫軟底鞋。有的地方是請親戚女客中所謂福氣好的人做;也有的地方則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鳳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篩,和一位未婚少女,一起用紅綠布縫制,須在天明之前做好、置于米篩,待上轎時穿用。
在福建惠安縣崇武半鳥上的大乍村。那里住著惠安女,她們穿自制的繡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紅布繡花而成。鞋底用舊布裱疊成約一寸厚,后來人直接用舊鞋底內(nèi)襯舊布而成。這種鞋因是以結(jié)婚時上轎必穿而得名,俗稱“踏轎鞋”。以后適喜事,如生子、娶兒媳、孫子滿月時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這樣,形成“一又紅鞋穿到死”的民俗。
婚鞋種種
婚鞋,在江蘇海州地區(qū)叫喜鞋。民 間姑娘出嫁,俗穿喜鞋,鞋面布都用紅色,質(zhì)料有布有緞,鞋頭或繡花或不繡花。建國后,日多,新娘亦有時興穿皮鞋、皮靴,色有紅黑,跟有高低,鞋幫有縷花或不縷花。男子結(jié)婚所穿第一雙鞋,必為新娘親手制或新娘所購買,式樣則以當時當令鞋。
在浙江龍泉地區(qū),歷代傳承,對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規(guī)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紅色或桔黃色綢緞做鞋面,請爺娘雙全的姑娘或見三代的婆婆納鞋底,織鞋底,繡鞋面,鞋面上繡雙鳳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繡雙喜字樣。這雙鞋新娘上花轎穿。到婆家落轎要穿著,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頭生子女,在彌月時,新娘要穿這雙鞋去見眾客人,這標明她是頭生之母。新娘鞋:一般黑色布,呢為鞋面,都請爺娘雙全的女子,或見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地。新郎可以把此鞋穿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