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大全
2012-01-05 14:03:32 中國鞋網(wǎng) wvsf.cn 【來源:站西】打印本頁 關(guān)閉
【-鞋文化】見于近代河南民間的鞋主要有布鞋、草鞋、木底鞋、膠鞋,皮鞋的普及則是在20世紀(jì)50年代以后的事。80年代以后,新興的塑料底鞋、海綿底鞋、泡沫底鞋等也流行于民間。布鞋反成為稀貴之品了。
布鞋一般由鞋底、幫兩部分組成。底、幫均要求硬料制作。因此加工硬料是民間家庭制鞋的重要工序。平常做鞋首先要“抿袼褙”,袼褙的優(yōu)劣,關(guān)系著鞋的質(zhì)量。舊時(shí),河南民家常用碎布或麻紕抽作鞋的底、幫硬料。制作時(shí),用一塊木板為工作臺(tái)。臺(tái)上先撒上一層谷糠,再將碎布或麻紕均勻地鋪在上面。然后,用高粱面或其他雜面煮成的漿糊均勻地、一層一層地抿搪。并根據(jù)所需厚度,決定加料多少和抿搪層次。抿好曬干后,即成“袼褙”。做底時(shí),按底樣將袼褙剪好。底厚者,可用多層袼褙摞在一起。有的為了節(jié)省用料,常將玉米穗殼夾在袼褙中間以增加厚度。然后用稀針大線縫合,再用碎布墊在面上,以白布或蘭布蒙上,作為著地面;另一面粘上里布。然后用線繩密密納實(shí)。針腳要求整齊有序,在應(yīng)腳心處還要納上花色圖案,納成后順、橫、斜皆成行,南陽一帶俗稱“破劃兒”。納底子是一項(xiàng)顯示女工技藝和費(fèi)力氣的活,有的地方稱其為“惡活兒”,以形容其費(fèi)力。為便于操作,民間納底子時(shí),多用自制的“夾板”固定,使用錐子扎眼。做鞋幫比鞋底省力,但較費(fèi)事。先將袼褙剪成鞋幫樣,兩面分別沾上鞋面布和里子布,沿上鞋口,再“偷針”(表面不露針)將其納實(shí)。鞋底、幫均做好后,便可將其用線繩縫合一起。鞋底和鞋幫的縫合,俗謂“绱鞋”。绱鞋分里绱、外绱。里绱者,即將鞋幫向里窩邊兒,再沿邊兒縫于底上。從鞋幫下面沿邊兒,將其縫在底上者,俗稱“外绱”。绱好的鞋多用“鞋楦子”楦一下后即可穿著。
鞋的款式,因鞋臉的不同民間有不同的名稱。鞋臉呈方口者叫“方口鞋”;呈圓口者叫“圓口鞋”;鞋臉深長者叫“長臉鞋”或“深口鞋”;鞋臉淺短者稱“淺口鞋”或“短臉鞋”;鞋幫上綴有系鞋帶兒者叫“帶袢兒鞋”。過去,為了美觀大方,手巧者都在鞋臉兒上縫制一道或兩道用黑皮條包皮的、碗豆一樣粗的“圪檁兒”,縫一道的稱“單臉兒鞋”,縫兩道的則稱“雙臉兒鞋”。20世紀(jì)30年代以前,裹了腳的女子所穿的鞋呈木船形,前尖后圓,中間向上彎曲如弓,鞋臉兒上還要繡上花兒,俗稱“繡花鞋”、“扎花鞋”,在鞋臉兒上縫上蝙蝠樣的“云子”的稱“福字頭鞋”。河南滿族人多喜歡穿鞋面隆起、呈圓形“元寶鞋”。20世紀(jì)50年代以前,民間布鞋大多為“直底鞋”,穿著不分左右。50年代后,“認(rèn)腳鞋”漸為人們所歡迎。
棉鞋,是人們冬天御寒的鞋,俗稱“靴”、“棉鞋”。靴的底、幫都比單鞋厚實(shí),幫內(nèi)絮有棉花,穿上自然暖和。河南民間所做棉鞋,鞋臉兒上都縫有結(jié)實(shí)、隆起的“履鼻兒”,幫脛?dòng)猩钣袦\。在豫西南一帶,棉鞋的鞋底和幫的下沿,為增強(qiáng)防潮、防腐性,都抹上桐油,因此一雙抹了桐油的棉靴可穿兩三年不爛者。各地棉鞋制法各異,名稱不一。為便于穿著,深腰靴前臉兒,縫制者均加以雙排汽眼,以供用帶子拴扎,人稱“汽眼靴”;前后靴幫留壑、幫沿用皮線包縫裝飾的叫“壑壑靴”。還有將靴形做成老母雞的樣子則稱母雞“革翁靴”等。20世紀(jì)50年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了短腰靴、偏開口靴和內(nèi)套有絨毛的皮靴。60年代民間時(shí)興一種塑料底、帆布面、翻毛牛皮作前臉、內(nèi)絮帶毛羊皮或人造毛的棉鞋,俗稱“大頭鞋”。在南陽一帶,有一種農(nóng)村勞力或牛把、羊把們穿的木底靴,其靴頭用蘆葦穗、打制靴底用桐木板制作,靴內(nèi)墊以碎草或棉絮,用蘆葦穗、玉米穗皮做的“葦窩子”,冬日也可以保暖穿用。木底靴、葦窩子都可自家就地取材做成,經(jīng)濟(jì)實(shí)惠。
木屐是豫南諸地民間雨天普遍穿著的一種鞋子。木屐,古已有之,其“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適于雨天和泥濘地穿著,亦稱“高腳馬”、“泥履子”、“泥淌子”、“泥屐”等。在河南民間所見的高腳馬泥屐有兩種:一種是簡易泥屐,屐底木板下設(shè)木腿或鐵腿,上用麻繩或皮革作鞋前臉。穿時(shí),或赤腳用麻繩相系;或著鞋直接穿上;另一種是或用蘆葦穗或玉米穗皮擰成的草幫,或用多層粗布納成、外罩皮包,用桐油浸泡過的布幫,用萱麻繩绱在屐底板上,都叫“套鞋泥屐子”。另外,還有將鞋底、鞋幫全部用桐油相涂,底子上再釘以蓋頭釘,俗稱“油鞋”,下雨天或在泥濘地穿用,比泥屐子還輕便。泥屐子、油鞋在20世紀(jì)60年代前,豫南農(nóng)村相當(dāng)普遍,后來漸為膠鞋所取代。但因其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簡易方便,至今在農(nóng)村仍為人們所喜愛。
幼兒鞋襪是民間鞋俗文化的亮點(diǎn)。它不僅色澤鮮艷、小巧玲瓏、做工精細(xì),而且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河南民間一般幼兒單、棉鞋均用薄袼褙縫制,鞋底不實(shí)納,只在底面用彩線勾勒出各種自個(gè)兒喜好的花卉,如梅花、荷花、石榴花等,幾個(gè)花瓣即可。鞋后跟處綴上鞋提襻兒,以便穿著。有子女的人家還常用“眉眼鞋”為子女辟邪、祝福。“眉眼鞋”是在鞋前臉上縫制各種動(dòng)物形象的鞋。過去常見的有獅子、老虎、貓等,近年又有豬、狗形象者。簡單的眉眼鞋,直接在鞋前臉上繡以獅子、老虎、貓的鼻子、眼睛、耳朵和帶胡須的口、舌。精細(xì)者,先用袼褙布剪成動(dòng)物的頭像,再用彩綾、彩線、兔皮毛等加以纏扎造型精心繡制后,再縫于鞋臉前部。幼兒的棉鞋,河南稱“靴頭”。常見的靴頭稱“包袱靴”,其底、幫是用一塊布剪好,然后合上里子、套以棉絮、沿好鞋口、納實(shí)鞋底,將兩邊鞋幫上折,縫上前臉和后跟,綴以尾巴(后跟提襻兒),點(diǎn)綴以眉眼或花骨朵即成。70-80年代以來,河南農(nóng)村又時(shí)興一種全用黑布做成、以豬為形象的小兒棉靴,戲稱“黑母豬靴”,據(jù)說,小兒穿上可以消災(zāi)添福。過去,嬰幼兒多不穿鞋襪子,一般在封閉的帶腳褲褲頭上縫以“眉眼”,嬰幼兒穿上,便鞋襪俱全了。
河南民間鞋子所體現(xiàn)出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是豐厚的,她不僅在鞋的類別、形式以及好惡風(fēng)格上有所表露,而且在以鞋子為自己的愛子、愛女祈福、辟邪上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進(jìn)入21世紀(jì)后的鞋業(yè)生產(chǎn)和鞋文化研究決不可忘記這一點(diǎn),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新型鞋及其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