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唐大成的做鞋人生
人到暮年,由于個人的秉性和人生際遇的不同,尋找快樂、排遣孤寂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家住西園南村2棟108室、今年79歲的唐大成老大爺,每日打理自己人生的方法和樂趣是:手工做鞋。
今天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估摸著,唐師傅一定又在自己家門口,支起那張人們熟悉的一米見方的工作臺了。于是我們到他的鞋攤前看看,多遠處就看到三三兩兩的,唐師傅身旁已經(jīng)聚攏了一些人。駐足率高,因為唐師傅不僅技術好,而且善于言辭、談笑自如。
歷經(jīng)辛苦終于學了門手藝
說起為什么會喜歡手工做鞋,唐師傅向我們娓娓道來。1944年底,因兄弟分家,家里也沒有太多的財產(chǎn),生活沒有保障。1945年春上,突然傳來消息,占領合肥的日本兵撤走了,接著就是日本鬼子戰(zhàn)敗投降。已是16歲大小伙子的唐大成,為了安身立命,不顧父母、兄弟的反對,決計要外出闖蕩,學門手藝。
到哪兒去學手藝呢?當時的合肥在日本鐵蹄八年的蹂躪下,已滿目瘡痍、是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很多商賈小販趨之若鶩,他經(jīng)過反復思量,決定西去水陸便利、交通發(fā)達的六安。這一去,就找到了一家制鞋的作坊,找保人、寫保書,開始了3年的學徒生涯,第一年是剃光頭、拿掃帚、圍鍋臺、睡地板;干了不到半年,由于他有文化、會打算盤,店老板就叫他正式學手藝,量腳、裁剪、下鞋樣,稱“上手”(“下手”為上鞋、制成品)。其間也沒少受過摑、揪、扯、拉、拽打罵。學成之后,又干了半年的謝師活,已是“弱冠”之年的他,為了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制鞋水平,便游走上海。
靠手藝渡過了一個個難關
采訪中,唐師傅說:“我的5個孩子,就靠我做鞋拉扯大的。現(xiàn)在我每月有800多元的退休工資,孩子們都很孝順,勸我別忙活了,別再耿耿于懷老講從前的故事了,但我心中總是割舍不下。”
全國解放前夕,唐老從上;睾戏,開始了做鞋的活計,1957年公私合營后,他到了二商系統(tǒng)工作,但不再從事制鞋工作了,這門手藝他卻始終不愿丟下。當時家中有9口人,除了5個孩子,還有一雙父母,妻子打打零工,以當時的物資匱乏的票證年代,僅靠他每月32元工資的微薄收入,養(yǎng)活全家9口人,談何容易。怎么辦?唐師傅不怕,他有手藝啊。生鐵補鍋,手藝引人,他就利用業(yè)余時間給人做鞋。當時慕名而來找他做鞋子的人不少,其中唐師傅印象較深的是省體校的一位女士一次訂做了6雙大圓口布鞋,還帶到上海等地送人。街坊鄰里更不待言說,這期間,給票證的、給米油的什么的都有,每個月能有10多元的收入,拮據(jù)的日子有了改善。
原汁原味的老布鞋
唐師傅手工做鞋的工藝、樣式,不折不扣地屬于那個年代的“原生態(tài)”。在他家里和鞋攤上,我們看到他的吃飯家伙是一臺老式做鞋機和一臺縫紉機,縫紉機機身烤漆、膩子斑駁脫落,做鞋機嗒、嗒、嗒,聽起來零部件已不堪重負;一筐楦子、一把鞋錐、鉗、剪刀及一團被線勒得道道傷痕的蠟。做鞋前的準備工序是:打糨糊、粘袼褙;穿針引線納鞋底。逢著顧客進門要求做鞋,他先是滑稽地眉頭緊蹙,上下打量一番,然后要對方脫鞋看腳量腳形,等到什么黃瓜腳、鐮刀腳、蒜瓣腳、生姜拐子腳等了然于胸時,鞋型也就有了。再詢問面料喜好、式樣等,一般兩到三天就可取貨了。顧客多以老年人為主,登門大多要求做童鞋和老年棉、布鞋。偶爾也有陌生的中青年人進來說:“做兩雙鞋吧,價錢不計較,一定要是糊袼褙、納鞋底的那種。能不能穿不要緊,留著收藏,讓咱也來體會體會老一輩工匠藝人的艱辛勞動!
- 百麗時尚以創(chuàng)意驅(qū)動品牌成長,持續(xù)滿足消費者多元化時尚需求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