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三大神話實質上是絆腳石
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廣為流傳、影響頗深的三大神話,它們恰恰是影響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絆腳石”。
神話一:首席執(zhí)行官無所不能
許多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他們正在服務的公司就是“自己的”,他們大權在握,可以隨心所欲。實際上并非如此。內部董事(managing director)和首席執(zhí)行官不是自由代理人,他們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并最終通過董事會對股東負責。他們完全有責任在提出建議和采取行動的時候謹慎行事,把委托給他們的公司保管好。許多董事會鑄成大錯是因為他們不重視這些責任,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監(jiān)督這些責任的履行,而是一味地信任首席執(zhí)行官,幼稚地以為首席執(zhí)行官至少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所以,只是在很多首席執(zhí)行官出事以后,我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能力是如此低下,而董事會對他們的評估又是如此之少。另外,許多董事和高管人員不愿對首席執(zhí)行官濫用職權的行為提出質疑,他們擔心這會危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其結果就是能力不足的首席執(zhí)行官能夠繼續(xù)風光無限,作威作福。
按照大多數(shù)國家的正常法律程序,如果首席執(zhí)行官本人不是大股東,公司所有者首先任命董事會,然后董事會任命董事長。董事會還要任命內部董事(按照法律規(guī)定,內部董事也是董事會成員)或首席執(zhí)行官(按照法律規(guī)定,首席執(zhí)行官并不是董事會成員)。目前,由于所有者和董事不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各公司對這套簡單的任命程序違反的多,遵照執(zhí)行的少。
神話二: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
公司治理第二個廣為人知的神話是認為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按照法律規(guī)定,情況并非如此。具有成熟的商業(yè)法體系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英聯(lián)邦)大部分都規(guī)定:從董事被任命的那一刻起,他的主要職責就從向股東負責轉為向公司負責——公司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separate legal personality)。
盡管“董事會”這一概念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company),但直到19世紀這個概念才真正盛行起來。董事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對所有者和管理層雙方的“越界”行為進行一定的制約,在雙方之間充當緩沖器的作用,董事會一方面審查管理層的戰(zhàn)略,另一方面監(jiān)控高管層對公司資源的使用情況。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董事(無論是在非上市公司還是上市公司)的任命方式都存在很大問題,他們實際上是所有者、貸款人、員工、工會和壓力集團的“代表”。這經常使他們的行為與公司責任以及個人責任發(fā)生直接沖突,盡管有時這種沖突并非有意而為。我們的觀點是,只要董事能夠行使其職責,保障公司的安全和長期繁榮,那么股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董事以及董事會必須行使好自己的職責,審慎行事,把公司保管好,確保公司的未來發(fā)展,不要為了滿足股東的短期要求而損害公司的長遠發(fā)展。
需要重申一下:董事會最主要的職責是對公司這個獨立的法律人格負責,在實踐中這一根本理念常常被違反。長此以往,會給公司和董事會自身的未來發(fā)展帶來可怕的后果。這種嚴峻的形勢只有通過以下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改善:一位有遠見的董事長;稱職的董事會,每個成員都充分發(fā)揮個人和團隊的才能,從公司的最大利益出發(fā)進行嚴謹審查、風險評估,并誠信中立地制定決策;一位才華出眾的董事會秘書(company secretary),他負責確保所有人都能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
神話三:董事存在執(zhí)行董事與非執(zhí)行/獨立董事之分
公司治理的第三個神話是把董事分為兩類:執(zhí)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和非執(zhí)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在案例法國家中,惟一使用的術語就是“董事”,甚至對董事職責的許多描述都出自《破產法》而不是《公司法》。這里的一個關鍵性前提假設是董事平等地組成董事會,他們的職責就是在對公司進行審慎控制的同時推動公司向前發(fā)展。
這種董事會成員職責平等的法律觀點實際上意味著:與高管層不同,所有的董事實質上都是兼職性質。然而他們對公司的發(fā)展又至關重要,所以要重視他們,付給他們報酬,并讓他們平等地發(fā)揮作用。這樣,就必須付給他們同樣的董事費用,也就是說,所謂的執(zhí)行董事也要在高管薪酬之外再獲得一份單獨的董事費用。這有助于使他們明白:董事是另外一份工作,它和公司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必須要分開付薪。因此,如果他們希望成為合格的董事,他們就必須合理地分配時間,接受指導、培訓和評估。反過來,具備董事才能有助于他們減少自己的相關風險,從而更好地保護自身、家庭以及公司的財產。
神話一:首席執(zhí)行官無所不能
許多首席執(zhí)行官認為他們正在服務的公司就是“自己的”,他們大權在握,可以隨心所欲。實際上并非如此。內部董事(managing director)和首席執(zhí)行官不是自由代理人,他們直接對董事會負責,并最終通過董事會對股東負責。他們完全有責任在提出建議和采取行動的時候謹慎行事,把委托給他們的公司保管好。許多董事會鑄成大錯是因為他們不重視這些責任,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體系來監(jiān)督這些責任的履行,而是一味地信任首席執(zhí)行官,幼稚地以為首席執(zhí)行官至少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所以,只是在很多首席執(zhí)行官出事以后,我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能力是如此低下,而董事會對他們的評估又是如此之少。另外,許多董事和高管人員不愿對首席執(zhí)行官濫用職權的行為提出質疑,他們擔心這會危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其結果就是能力不足的首席執(zhí)行官能夠繼續(xù)風光無限,作威作福。
按照大多數(shù)國家的正常法律程序,如果首席執(zhí)行官本人不是大股東,公司所有者首先任命董事會,然后董事會任命董事長。董事會還要任命內部董事(按照法律規(guī)定,內部董事也是董事會成員)或首席執(zhí)行官(按照法律規(guī)定,首席執(zhí)行官并不是董事會成員)。目前,由于所有者和董事不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各公司對這套簡單的任命程序違反的多,遵照執(zhí)行的少。
神話二: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
公司治理第二個廣為人知的神話是認為董事主要對股東負責。按照法律規(guī)定,情況并非如此。具有成熟的商業(yè)法體系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英聯(lián)邦)大部分都規(guī)定:從董事被任命的那一刻起,他的主要職責就從向股東負責轉為向公司負責——公司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separate legal personality)。
盡管“董事會”這一概念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company),但直到19世紀這個概念才真正盛行起來。董事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對所有者和管理層雙方的“越界”行為進行一定的制約,在雙方之間充當緩沖器的作用,董事會一方面審查管理層的戰(zhàn)略,另一方面監(jiān)控高管層對公司資源的使用情況。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董事(無論是在非上市公司還是上市公司)的任命方式都存在很大問題,他們實際上是所有者、貸款人、員工、工會和壓力集團的“代表”。這經常使他們的行為與公司責任以及個人責任發(fā)生直接沖突,盡管有時這種沖突并非有意而為。我們的觀點是,只要董事能夠行使其職責,保障公司的安全和長期繁榮,那么股東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董事以及董事會必須行使好自己的職責,審慎行事,把公司保管好,確保公司的未來發(fā)展,不要為了滿足股東的短期要求而損害公司的長遠發(fā)展。
需要重申一下:董事會最主要的職責是對公司這個獨立的法律人格負責,在實踐中這一根本理念常常被違反。長此以往,會給公司和董事會自身的未來發(fā)展帶來可怕的后果。這種嚴峻的形勢只有通過以下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改善:一位有遠見的董事長;稱職的董事會,每個成員都充分發(fā)揮個人和團隊的才能,從公司的最大利益出發(fā)進行嚴謹審查、風險評估,并誠信中立地制定決策;一位才華出眾的董事會秘書(company secretary),他負責確保所有人都能遵守相關法律規(guī)定。
神話三:董事存在執(zhí)行董事與非執(zhí)行/獨立董事之分
公司治理的第三個神話是把董事分為兩類:執(zhí)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和非執(zhí)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在案例法國家中,惟一使用的術語就是“董事”,甚至對董事職責的許多描述都出自《破產法》而不是《公司法》。這里的一個關鍵性前提假設是董事平等地組成董事會,他們的職責就是在對公司進行審慎控制的同時推動公司向前發(fā)展。
這種董事會成員職責平等的法律觀點實際上意味著:與高管層不同,所有的董事實質上都是兼職性質。然而他們對公司的發(fā)展又至關重要,所以要重視他們,付給他們報酬,并讓他們平等地發(fā)揮作用。這樣,就必須付給他們同樣的董事費用,也就是說,所謂的執(zhí)行董事也要在高管薪酬之外再獲得一份單獨的董事費用。這有助于使他們明白:董事是另外一份工作,它和公司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必須要分開付薪。因此,如果他們希望成為合格的董事,他們就必須合理地分配時間,接受指導、培訓和評估。反過來,具備董事才能有助于他們減少自己的相關風險,從而更好地保護自身、家庭以及公司的財產。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lián)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yè)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故事中值得老板思考的獎勵方法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推薦新聞
熱門鞋業(yè)專區(qū)
品牌要聞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
品牌推薦
熱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