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煎餅大王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路
下崗后,許多人都會想到擺個煎餅攤、包子鋪或面條館去謀生;甚至有許多人,也能把這種小門面經營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每月純收個二三千元錢,全家吃喝不愁。可是,有誰想過,如何靠賣煎餅、包子或面條成為百萬富翁的招嗎?
看到這樣的問題,可能許多人都會當笑話。但我們已經給您找了個活生生的榜樣——遼寧下崗工人張興冬。他就靠賣煎餅成了百萬富翁,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從溫飽型的小販到百萬富翁之間,有時真的就只隔了一層紙,只要你找對了方法,并付諸于行動,擁有遭遇挫折時的那份堅韌,從小販到百萬富翁便不是夢!
千里拜師:下崗漢成了煎餅專家
張興冬是遼寧省撫順市人。高中畢業(yè)后,他進入了撫順市的一家國有企業(yè)上班。1997年底,年僅26歲的張興冬不幸下崗了。下崗后,張興冬在無助和失望中徘徊了很長時間,直到1998年6月,他才在妻子李芳的幫助下在石化小區(qū)的早市上擺了一個小攤,賣各種小百貨。
經過一年的拼搏,張興冬賺了2萬元錢。這時,不滿足現狀的他開始尋找更賺錢的買賣。
張興冬擺的小攤旁邊,有一家馮氏煎餅鋪,該鋪賣的煎餅在市場上十分走俏,有時甚至要排長隊才能買到。望著馮氏煎餅鋪生意火爆的情景,張興冬心里想:自己做小百貨生意雖然也能賺錢,但僅能維持生活,根本就賺不了大錢。俗話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學到一門手藝,不管將來市場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都能憑此養(yǎng)家糊口。想到這里,張興冬做出了賣煎餅賺錢的決定。為了學會制作煎餅的方法,每天出攤時,張興冬都要去馮氏煎餅鋪幫忙,借機偷偷地學藝。
然而,“看花容易繡花難”。過了一段時間后,張興冬買來電磨、鏊子、平底鍋和糧油進行實驗?墒,他烙出的煎餅怎么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沒有一點韌性。但張興冬并沒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堅持烙煎餅,常常練到后半夜。
2個月過后,張興冬烙煎餅的技術仍然沒有半點長進。李芳看到張興冬的眼睛都熬紅了,非常心疼,便勸他放棄烙煎餅。但張興冬不服氣,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就這么笨,只配做一些不動腦筋的活。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張興冬覺得這種偷藝的方法行不通,必須名正言順地拜師學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真正的本領。
于是第二天,張興冬提著禮物來找“馮氏煎餅”的師傅,想拜師學藝。然而,“馮氏煎餅”的師傅卻怎么也不肯收他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張興冬雖然碰了釘子,但仍然沒有死心。他知道山東省是煎餅的發(fā)源地,覺得那里會做煎餅的人一定很多,于是,他決定轉讓攤位,遠赴山東拜師學藝。
1998年10月,張興冬來到了濟南。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后,便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里奔走。山東真不愧為煎餅的故鄉(xiāng),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準有煎餅。張興冬高興極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嘗和比較各家的煎餅。他發(fā)現每一家煎餅的口感和味道都不盡相同,真是酸甜苦辣俱全,他這個“門外漢”根本品評不出優(yōu)劣。而這時,張興冬通過和煎餅老板聊天,得知煎餅的真正發(fā)源地不是濟南,而是菏澤。于是,張興冬又當即趕到了菏澤。在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那里,張興冬了解到中國煎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劉記”煎餅,始于宋朝,可現在已經失傳。
經過幾番考察,張興冬交了200元培訓費,插班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六姐妹煎餅”培訓班。經過1個月的培訓后,張興冬終于掌握了制作煎餅的全部技術……從菏澤回來后,張興冬以每月360元錢的價格租了2間民房。隨后,他拿出家里僅有的8000元錢,開始了新的創(chuàng)業(yè)。張興冬把自己制作的煎餅定名為“劉記”煎餅,目的是想承接歷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劉記”煎餅延續(xù)下去。
1999年4月8日,“劉記”煎餅鋪正式開張了。開張后,生意一直很紅火,每天都能賺100多元錢。
但張興冬并沒有滿足“溫飽”的現狀,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場和超市上。他想,水餃、面條、饅頭和包子都能進商場和超市,煎餅也一定能進去。
很快,張興冬就開始實施向超市進攻的行動。首先,他投入4000元制作了一批煎餅,分別投放到幾個超市進行代銷。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讓他去結算的消息,竟是叫他把已變質的煎餅取走。原來,放在超市里的煎餅不過3天就發(fā)霉長毛了。他的心頓時涼了,心疼至極:那可是4000多元錢呀!
張興冬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那天晚上,他一個人坐在店里,看著一堆堆發(fā)霉長毛的煎餅發(fā)呆?呻m然心里很難過,他還是不想就此罷手,而是想換種方式,再闖一闖!
此后,張興冬停止了生產煎餅,開始四處取經。不久,通過朋友介紹,他結識了濟南市很有名望的食品專家祁元初。祁老告訴他:“如果在煎餅里放添加劑(防腐劑),就可以延長保質期,最長可達到一年,但口感會大打折扣,且不屬綠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劑,就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為每一種原料的酸堿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長煎餅的保質期!甭犃诉@番話,張興冬茅塞頓開。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資料。但是,在科技情報所和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他才發(fā)現,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領域居然是一片空白。這使他非常失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他決定自己進行研究,并發(fā)誓把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難關攻下來,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張興冬開始了延長煎餅保質期這一難題的研究。他買回瓷杯、濾紙、試紙等試驗器具,把每一種配方的煎餅分門別類地裝進袋里,并在袋上寫清配比情況和日期。然后,他將它們分別放在潮濕的地方、太陽暴曬的地方和冰箱里……在做每一次試驗時,他都做了詳細的記錄,然后進行對比,從中找到有規(guī)律的東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張興冬終于摸索出了延長煎餅保質期的方法。經驗證,在不加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的情況下,他所烙出的煎餅的保質期能達到45天,開創(chuàng)了我國煎餅食品保鮮的紀錄。不久,遼寧省技術監(jiān)督局對張興冬制作的煎餅進行了鑒定,認為他的煎餅口感好,韌性好,無泥沙,無異味,無添加劑,是新世紀的綠色食品。
試驗成功后,張興冬士氣大振。不久,他請人設計了商標,注冊成立了撫順市新撫劉記食品廠。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場場災難卻接踵而至……1999年9月,張興冬的一位叫吳守義的朋友要與他投資合作,并保證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劉記”煎餅打入全國各地的超市。有人投資,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張興冬幾乎沒有猶豫便同意了。吳守義以一輛“五十齡”貨車和10萬元入股,張興冬也通過向銀行貸款、向朋友借錢等辦法,湊了20萬元投了進去。隨后,他們租了一個800多平方米的大廠房,購置了設備,招聘了工人,準備大規(guī)模生產煎餅。然而,由于攤子鋪得過大,加上經驗不足,工廠一投產,便出現了很多環(huán)節(jié)運轉不暢的局面,幾乎每天都要虧損。吳守義見勢不妙,竟席卷了剩下的11萬元錢,開車潛逃了……就這樣,“劉記食品廠”倒閉了!此消息不脛而走。債主們聽說后,紛紛跑到張興冬的家里討債,鬧得雞犬不寧。張興冬的妻子和他的父母堅決反對他繼續(xù)干下去。他那66歲的老父親,甚至天天拄著拐杖到廠門口阻止員工進廠。無奈之下,張興冬跪在父親面前,流著淚請求父親再給他一次機會。最后,在眾人的勸說下,父母才勉強同意。
在最困難的時刻,張興冬決定縮小規(guī)模,主攻本市和沈陽兩地的市常他東挪西湊又籌了3萬元資金,準備繼續(xù)生產。
2000年春節(jié)前夕,在張興冬和工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車車滿載著希望、飽含著辛勤汗水的“劉記”煎餅,被送進了撫順和沈陽的各大超市里。張興冬滿懷信心地盼望能靠著這批煎餅大大地賺上一筆。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春節(jié)將至,家家都在置辦年貨,誰會去買他的煎餅呢?結果,“劉記”煎餅仍然少有人問津。雖然最后他親自帶著工人,冒著大雪走上街頭,把煎餅以最低的價格賣出去了,但還是虧了近萬元。
屋漏偏逢連陰雨。不久,張興冬的哥哥開車到黑山采購小米,那位與張興冬合作了半年的老客戶熱情招待了張興冬的哥哥,絲毫看不出有何異常,稱重、裝車、返回,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蓮埮d冬的哥哥回到工廠后,卸貨時才發(fā)現,貨車上層是新米,下層卻是陳米。張興冬當即找到那位老客戶,要求退掉陳米,可那客戶卻百般不認賬。為了保證煎餅的質量,他只好將這些小米低價賣掉。這次,他不僅虧了運費,而且賠上了差價,這樣一來,他又賠了2萬多元。接著,由于放松了戒備,張興冬竟然又被手下的一個業(yè)務員騙走了3萬元的貨款……張興冬怎么也想不到創(chuàng)業(yè)之路會這么艱難。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后,他病倒了,在病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4天,直到這時,他才深刻地體會到了商場如戰(zhàn)場,一步不慎就滿盤皆輸的道理。
不斷變陣:小煎餅終于敲開了國際大市場經歷幾次失敗后,張興冬雖然已經身無分文,還負債7萬多元,但他仍沒有認輸,反而變得更加堅強了。因為他堅信,小煎餅這種深受歡迎的廉價小吃,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
在張興冬最困難的時候,一些老客戶紛紛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居然在短短2天的時間里籌到了8萬元錢。手里拿著這些錢,張興冬感動極了。他知道客戶們能把錢借給自己,除了因為自己的信譽好外,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他的煎餅生意是有前途的。于是,他更有信心了,開始把大超市當成球門,不停地變陣、進攻,希望盡快“射門”成功!
2000年3月,張興冬的煎餅廠重新恢復生產后,為了進一步提高煎餅的質量,張興冬親自到農村收購大米、黃豆、黑米、香米和芝麻等原料。
2002年7月,遼寧省名優(yōu)食品訂貨會在錦州召開。張興冬心想,如果能在“訂貨會”上大力宣傳自己,“劉記”煎餅起碼能在遼寧省打出品牌。于是,他立即成立了廣告部,并從有限的流動資金中抽出8萬元,在遼寧省各主要媒體上做了廣告。隨后,張興冬帶著1000張煎餅參加了“訂貨會”。不出所料,“劉記”煎餅很快在省內火爆起來。2002年10月,得知全國糖酒產品展銷會在深圳召開時,張興冬當即親率廣告部人員趕赴深圳。然而,在那次全國糖酒產品展銷會上,作為煎餅之鄉(xiāng)的山東省依然大出風頭,相比之下,張興冬的“劉記”煎餅明顯遜了一籌。通過這次的較量,張興冬感觸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打廣告,還要練好內功,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做到名副其實。
回撫順后,張興冬開始在新產品的開發(fā)上動腦筋了。他想: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傳統(tǒng)的玉米面煎餅和小米面煎餅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必須開發(fā)一些新品種、新口味的煎餅;只有這樣,“劉記”煎餅才能打進國內市常說干就干,他立即招聘了一些人才,成立了新產品開發(fā)部。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開發(fā)部便研制出了香米面煎餅、大米面煎餅、黑米面煎餅、高粱米面煎餅和糯米面煎餅等系列產品的配方,并在新產品中加進了價格很貴的芝麻等原料。這些產品投放遼寧省內市場后不久,就反饋回了好消息:新產品供不應求。
異常高興的張興冬把廠房后面的一大片空地和十幾間民宅買了下來,又投資20多萬元,購置了設備,雇用了80多名下崗職工,開始大批量地生產煎餅了!
經過仔細研究后,他決定改變以前的經銷方式,實行“走出去”的推銷方法,一步步將自己的產品向全國滲透。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的努力,“劉記”煎餅終于敲開了國內市常到2003年5月,張興冬已在全國10多個省和直轄市設立了代理商,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比重越來越大,利潤也像滾雪球一樣……但是,張興冬由于這些年來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產品開發(fā)和打開市場銷路上,因而對企業(yè)內部疏于管理。隨著企業(yè)的不斷擴大,人員的增多,企業(yè)內部管理的諸多漏洞漸漸顯露出來,最為嚴重的是損失浪費的現象已經超出了他的想象。工廠每天生產的廢品就有400多斤,按照市場價格的平均值每個4.5元計算,每天就要白白扔掉1800元,按此推算,一年就要扔掉65.7萬元,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震驚的數字啊!這時,有人勸張興冬將這些廢品回爐,可他堅決反對,不想因此砸掉了自己的牌子。他覺得出現這么多廢品,絕不是“必不可免”,他相信只要讓員工把工作當成自己家的事來做,廢品率就一定能降下來!
為了取信員工,張興冬把月薪制改為周薪制。除此之外,他還廢除了幾項傷害員工感情的規(guī)章制度。這幾項措施在員工中產生的反響極大,一時間,大家都為有這樣一位好老板而感到慶幸,并把對張興冬的感激之情化作了無形的動力。他們從此在工作中精心操作,廢品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下降到每天30斤左右。廢品率降下來了,工廠的效益也越來越好……2004年2月,張興冬又投資60萬元,在撫順市郊區(qū)前甸鎮(zhèn)購買了10畝土地,開始動工建造新廠區(qū)。
如今,“劉記”煎餅已遍布全國,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000多萬元,張興冬成為了全國名副其實的煎餅大王。然而,張興冬并沒有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在中國無論哪個地方,只要有商店和超市,就要有我的‘劉記’煎餅!”
從1999年4月開始創(chuàng)業(yè)到現在,張興冬經歷了諸多磨難,終于在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迅速崛起,創(chuàng)下了輝煌的業(yè)績。雖然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做煎餅生意,可唯獨張興冬成了全國有名的煎餅大王。他與常人的不同之處,是他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愿望,堅信小煎餅一定能走進大超市,登上大雅之堂。正是憑藉這種強烈的自信,他敢闖敢拼,遇到挫折時決不氣餒,而是不斷地變陣,堅韌不懈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 上一篇:一分錢怎樣變成一百萬?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