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品牌的商品企劃只有正確而沒有精彩與個性,會缺乏風格感召力帶來的競爭力。 時尚品牌追求個性化的特點是由消費動機決定的。消費動機決定了商品本身就不是標準化產品而是個性化產品。挑戰(zhàn)人的本能和市場規(guī)律是愚蠢的商業(yè)行為。比如服裝就有個性化和標準化之分,男西裝就是標準化的產品,無個性其實也是一種個性。極端個性化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空間。對于鞋服品牌而言,商品企劃過于強調正確,會讓這些品牌走進去出不來了,這樣的商品企劃看似嚴謹,其實失敗,讓品牌進入競爭的死胡同。
本土品牌和國際品牌之間最大的本質差異是從風格影響力和盈利模式的雙重角度同步解決設計集成營運的能力不同。目前,本土品牌要么風格強市場弱,要么市場強風格弱,一到要同步強的時候在管控上就會捉襟見肘。而國外品牌,即使是非常大眾化線路和變化快的品牌,如ZARA、H&M、LEE,在風格上也是有清晰個性差異的,他們是“大設計”觀念和“集成設計”營運模式組合的優(yōu)秀代表。ARMANI、GUCCI、PRADE這些在設計師品牌上占據榜首的佼佼者,則是在風格營運和市場營運,以及設計技巧方面綜合優(yōu)秀的樣板。
本土品牌是以生產為基礎發(fā)展的,和國際品牌比較起來,很多本土品牌還只能勝任滯后式的單品開發(fā),不精通單品與品牌的產品結構、風格結構、流行點結構之間的匹配關系,不了解消費者結構、渠道結構、市場拓展節(jié)奏、消費模式變動節(jié)奏和產品結構、設計元素之間的關系,更不要說有意識地自覺組合產品研發(fā)與市場營銷之間的聯動模式,而仍然處于營銷就是營銷,設計就是設計的營運模式中,于是品牌的諸多決策、管理和操作上都存在錯位或大量對接縫隙。
比如品牌風格上的失控。本土品牌在這方面還處于自發(fā)的、或由設計總監(jiān)或老板的“潛意識尺度”靠純經驗人為管控的初級階段,在這種情形下,營銷組合和力度就很難有效掌控。談到品牌的風格管理,有人會認為多品類品牌相對于單品類品牌,解決起來更加困難。其實未必。這是兩種不同的盈利模式,產品品類越多,對風格的集成性和渠道統一性要求越高,擴大盈利的產品路徑是提高消費群的重復購買率或單品利潤率。單品類品牌的渠道適應性很廣,擴大盈利的產品路徑是不斷擴大消費群的基數,相應地對管理風格的寬度和款式數量及速度要求很高。另外在推廣方面,用“覆蓋+滲透”的完整文化來經營單品類品牌的要求很高。
結語:商品企劃不只是單純的設計問題,而是落實發(fā)展和競爭策略的重要“棋子”,是運籌帷幄的”提前布局”。這個權利往往掌握在品牌決策或管理層手中,而決策者的不決策或者遲決策都將造成更多執(zhí)行者工作的浪費。
此外,在SRPD商業(yè)設計鏈中,商品企劃既是設計總監(jiān)的執(zhí)行問題,也是決策層、營銷部、設計外援、代理商、設計師、供應商的“集體智慧”整合工作。同時,商品企劃是融合市場趨勢、設計專業(yè)、數據分析、企業(yè)執(zhí)行的綜合性問題,是否卓有成效,不僅看決策者眼光、智慧,企劃者水平、膽識,更要看企業(yè)配合協調的平衡智慧,讓品牌來年的競爭優(yōu)勢,從今天的運籌帷幄開始。(-最權威最專業(yè)的鞋業(yè)資訊中心,來源:,作者:杜夏)